山东寿光丽林农业科技网
国学智慧
首页 > 国学智慧 > 浏览文章

老子的守雌思想化解矛盾 协调生活

(编辑:真实不虚 日期:2018年03月19日 浏览: 加入收藏 )
  在老子的哲学中,“雌”是个紧张的概念。“雌”与“雄”本是用以区分生物性别的,却为何会成为一个哲学概念呢?在回答这个题目之前,照旧先来读一段《老子》中的论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28章)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知道“雄”的强势地位,却甘愿守在“雌”的弱势地位上,就像在山中低洼处流淌的溪水那样(不出人头地)。作为低洼处的溪水,与永恒的道德不星散,就像回复到婴儿时那样的贞洁。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老子笔下的“雄”与“雌”都是转了义的,它们分别指“强”与“弱”。若更细心地体会一下,除了“强”、“弱”之外,还包括“进攻”与“防守”、“宣扬”与“收敛”、“坚硬”与“柔韧”等等含义。   弄清了词义,接下来就会很天然地产生如许一个疑问:老子为何要强调“守雌”呢?“守雄”不好吗?要晓畅此中的道理,就必须对老子生活的时代有所了解。老子出生于何年尽管在学术界还存有争议,但有一点是可以一定的,那就是老子生活的年代是个诸侯争霸、战事频仍、社会动荡,人民生活不得安宁的年代。因而作为思想家的老子,首先关注和考虑的题目,就是如何才能适应如许的乱世生存下来,即怎样的生存才不至于被这乱世所裹挟,所镌汰。这个题目对于一个个体生命而言是如何立身处世的题目,而对于一个诸侯国而言,就关系到其整个内政交际的战略与策略思想了。   面对这种形式,当时的诸侯国内很多政治家、思想家都会给出类似的答案,那就是既无法回避乱世的纷争,要生存就得使本身壮大起来。不是吗?只要自身充足壮大,谁还敢欺侮你呢?孟子就曾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孟子·梁惠王上》)(即使)仅有百里方圆的小国也可以称霸天下。可见“逞强”、“争雄”在各诸侯之间是占主流地位的思想。   老子则不同,他不同意自动地去争取什么,只想维护既有的统统。他是楚国人,没有置身于中原的文化语境,因而他能具有不同于中原文化学者和思想家的观点与思维逻辑。作为一种战略意识,“守雌”至少有以下三点堪称是高明的:   首先,无论一小我照旧一个国家,若能在团体上采取“守雌”的态势,就可以使客观存在的诸多矛盾与纷争不来纠缠本身,由此而削减前进中的阻力。俗话说:“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守雌”就是凡事不要出头,更不要说“强”了。当然,在必须用战争手段来解决对抗性矛盾的情况下,究竟应该先发制人照旧后发制人,在军事学中一向是有争议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军事家孙武就主张先发制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孙子兵法·始计》)从这话中可知,他不但主张先发制人,还强调忽然打击。老子却明确提出厥后发制人的主张,这一主张作为道家的谋略思想中的紧张观点,不仅在军事学上有很高的独创性价值,而且在哲学上也有深刻的含义。   其次,“守雌”有利于矛盾的缓和甚至化解。在生活中,矛盾的双方尽管都有各自的利益必要维护,但并非肯定要拼个你死我活不可,尤其是大量的民事纠纷,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假如矛盾的双方都抱着“争雄”的想法,这矛盾则非激化不可。老子的“守雌”的思想为矛盾留下了退一步去思考的空间。因此,可以说这个观点大则有利于维护和平,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得以和平共处;小则可以友善邻里关系,化解民事纠纷,有利于协调生活的构建。   再次,必须熟悉到老子的“守雌”不是悲观的,不是自甘落后,摒弃斗争,或是在斗争中一触即溃,举手降服佩服;而是一种积极的、自动的战略思想。何以如许说?请看其首句“知其雄”。正是出于对对方上风的充分了解,才自动采取“守其雌”,并非不得已,并非被迫或出于无奈。何况如许做了之后,与“常德不离”,这就占有了伦理道德的制高点,为下一步的斗争夺得了舆论的上风。难怪作为宋儒代表的朱熹如许评价老子:“老子之道,只要退步柔伏,不与你争……只是他放出无状来,便不可当。”(《朱子语类》125卷)所谓“无状”,就是“实力”的意思。在我国思想史上,儒、道两家长期相互颉颃,朱子的话,不会是溢美之词。 (责任编辑:青城论道)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