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巩慧藏禅师随马祖道一禅师出家修行,一日在厨房工作,马祖问:“你在做什么?”石巩答:“牧牛。”马祖再问:“怎么牧?”石巩说:“一回入草去,便把鼻孔拽来。”马祖曰:“子真牧牛。”
石巩禅师出家前是个狩猎的粗人,跟随马祖之后在厨房负责烧柴。一天,马祖去巡视厨房,问他在做什么?石巩说:“我在牧牛。”原始佛典中有牧牛的故事,禅宗也常用牧牛比喻修行,次第叙述如何看守本身的心、训练本身的心,从烦恼的、紊乱的状况而达清净的、同一的、无心的境界,亦即开悟的条理。石巩说他在牧牛,透露表现他正在修行,在驾驭本身的心。马祖再问:“你怎么看牛?”石巩答:“只要牛一溜到草堆里吃草,就把牛鼻子拉回来。”赶牛回家的路上,不能任凭牛只这里吃一口庄稼,那里吃一口青草,否则野性难以顺从。石巩说他的牧牛技术是拉着牛索加以控制,马祖遂赞美他:“你真会看牛。”
有杂思妄念时,就好比心的牛跑去偷吃草,要把它拉回本身正在做的事情上面,心就会安住。比如石巩在厨房烧柴,若发觉他的心不在烧柴的工作上,立刻把心拉回来。在此赓续地训练本身,到达念念心无二用的程度,就是禅修的功夫。再以发表发言、撰写文章、读诵经典为例,假如发言时邪念起伏,肯定颠三倒四;假如一边写文章一边胡思乱想,肯定无法写成精美的作品;假如诵经时贪图纷飞,心绪肯定无法平稳,即使已能倒背如流,也只似机械性的放送录音带。因此,在禅修初期必须演习心无二用的功夫。
此时此刻的石巩禅师也可能已有一些悟境的体验,故对他本身心念状态已很清楚,即使偶有邪念出现,很容易就觉察到,立刻可以安定下来。
有这种修养,他的人格必然相称稳固。对通俗人而言,可能经常犯错而不知错,经常动坏念头而不知是坏念头。假如起了杂念恶念,觉察之后,马上回到正念;偶尔再起杂念恶念,马上再度纠正,断续地发现错误,经常地纠正本身,一起下来,你的人格也会越来越受他人的尊敬和相信了。所以不要怕犯错,只要能在知道错误之时立刻悔改,悔改的当下,你便是一位可敬的人。而在某些情况下,虽然不肯定认为是你的错,但已使得别人受到危险,就当检讨改动。时时做一个知过而能改,并且能够包涵他人包容他人的人,不仅使他人得益,也能使本身成长,岂不是特别很是值得的事呢!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念佛人都想达到的“念佛三昧”究竟是什么境界? 文/大安法师 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
念佛人都想达到的“念佛三昧”究竟是什么境界? 文/大安法师 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
第0150部~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如相续解脱经说。观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