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寿光丽林农业科技网
对话名家
首页 > 对话名家 > 浏览文章

当代化仅有工具理性远远不够——清华大学陈来教授访谈录

(编辑:菜园 日期:2016年11月15日 浏览: 加入收藏 )

当代化仅有工具理性远远不够——清华大学陈来教授访谈录

陈来教授

小我主义有他的紧张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勃蓬发展里,就必要一个小我主体,强烈的投入,其经济关系必要响应的法律来保障它的权利,也必要个体个性的发展。政治方面先不讲,主张小我的思想很天然的就鼓起了。

古代也有许多公立的书院,重要是为了培养科举的人才。但也有许多私立的,他们认为假如完全都为科举服务,没有自由解放的心灵去寻求本身的学问,是不可取的。

“义和利的先后题目,是讲一个基本的价值观题目。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当然,每小我可以有本身的价值观——必须有本身的主流价值观。在孟子看来,这个价值观不能是任意的,不能是后义而先利,而应该是先义而后利。……治国理政,就不能以利字当头,把利字放在优先的位置。”2016年9月24日,在山东邹城孟子研究院主理的《<孟子>七篇解读》大讲堂上,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以“义利之辩”开篇。

在中国儒学史上,因应战国时代列国争霸、生民涂炭的局面,孟子比孔子更强调民本,不仅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广为人知,“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的贵族民主思想,“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的人民革命权思想,都是中国良好传统政治文化的紧张组成部分。他不仅空前地把“民”放在了政治秩序最紧张的位置,而且提出了一部分政治、经济、社会与教育方面的制度设想。

孟子的这些紧张思想,其核心价值基础在于开篇即提出的“义”字。义利之辩,并非不讲求利益。只不过,对小我而言,合乎公理的利,才值得寻求。对国家与社会而言,对公理的寻求,才应优先考虑。国强民富很紧张,但假如仅有这种工具理性,无论对古代的国家发展照旧今天的当代化,都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应该将公理等价值理性的寻求摆在优先次序。在陈来教授主持完同期举办的首届国际青年儒学论坛后,南方周末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当代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南方周末:自1840年左右,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加速寻求“当代化”的过程。先后经历了洋务活动、维新立宪、革命共和、两党内战、全盘计划、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的历程。“摸着石头过河”是一个现代表述,河对岸基本上等于当代化。但是,当代化究竟什么样,不同人有不同理解。与当代化相类似的一个概念,是当代性。站在一个儒家学者的角度,怎么理解这两个对转型中国至关紧张的说法?

陈来:对当代性这个概念,没有同等的理解,社会学和美学的理解不一样,不太好讨论。反倒是当代化比较容易讨论。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人来讨论当代化,重要是讨论传统与当代。

我们所了解的当代性,重要是启蒙当代性的观念和价值。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价值和思维体例。如今照旧有许多人把传统和当代完全隔离。

启蒙当代性题目,在1980年代,大家分外关注的是韦伯的思想。韦伯本身不太用当代性这个观念,但却是当代化理论的祖师。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理论都是从韦伯来的。韦伯对这个题目的反省,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这两种理性的观念。他关于“铁笼”的比喻,说明他对工具理性的发展是有担忧的。

南方周末:用《孟子》的命题来说,工具理性好像更看重“利”的这一壁,价值理性好像更看重“义”的这一壁。价值理性看重思想与举动自己的价值意义与应然如此的一壁,但也不是如董仲舒所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是要容纳工具理性的层面。但当代化的过程中,功利的取向假如太重,的确很可能出现往下坠的倾向。韦伯关于“理性铁笼”的洞察,说明他对最先由欧美等地区发展出来的当代性,也存在相对颓废的一壁。人在工具理性的指引之下,一方面可能创造大量的财富,对大天然无尽的探索与征服,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却也可能在计算的理性,科学-方法的理性,科层官僚制的理性统治下,跌入物质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