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编辑:真实不虚 日期:2018年03月19日 浏览:次
加入收藏
)
一小我活活着上,如何对待功名利禄?或者说如何熟悉和对待权欲、物欲、信用地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专为本身升官而不择手段,照旧为广大民众谋福利?我们读一读老子充满朴素辩证法的慧语,体会一下他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可以感觉到他的很多话语,启迪心灵,不时在敲打,长鸣警钟,使人醉之复醒。做人,是一个古老常新的话题,但反映了一小我的价值观、人生观。老子认为,看重修养是做人的根本(“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二十章》)。
(一)“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满足,咎莫大于欲得”
老子认为,人是天然界的产物,所以,要天真烂漫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他不主张去欲、无欲、绝欲。但是,对于天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削减到最低程度,根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恬静(“不欲以静”《老子·三十七章》)的田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满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老子提出,信用与生命,哪一个紧张?生命与财富,哪一个宝贵?得到与失去,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小气必定会支出更大的耗费;聚财过多(过多的珍藏)而不施以济众,必会引起众怨,最终会招致更惨重的后患和损失。所以,知道知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伤害。如许,就可以长久平安。
因而,老子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满足,咎莫大于欲得。故满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这就是说,罪恶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道知足更大,灾殃没有比掠夺侵略更惨。所以,知道知足的优裕平衡生理,是永久的优裕。
古往今来,多少贪夫殉财,常常由贪得无厌,不满足,不知止,而栽进了罪恶的泥潭。清朝的和珅就是典型一例。和珅少时即在銮仪卫当差,19岁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因为他巧言佞色,曲意奉承,又办事利落,幸得乾隆帝欢心,官职屡升,充户部尚书、四库全书馆正裁、兵部尚书,后为军机大臣,其子丰绅殷德与和孝公主结婚。和珅位高权重,他借乾隆之名作威作福,凡是对他故意见者则设法诬陷之,而且贪心无穷,所以给他送礼者无数。他安排乾隆帝游江南,沿途借机捞取金银珠宝以饱私囊;又奉旨去云南,将不送行贿的云南总督参奏革职;对于陕西抚台送来的20万银两,和珅连正眼也不看便吩咐家人收下;南方各省和海外各国送事的至宝礼品,和珅总是设法占为己有。嘉庆四年(1799)正月,乾隆帝去逝,嘉庆帝根据给事中王念孙的讦发,逮捕了和珅,查明他在朝20余年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后诏令和珅自杀,公布和珅20大罪。据不完全统计,和珅家产为8千万银两,超过当时朝廷十年收入的总和。难怪,嘉庆皇帝即位抄了和坤的家后,民间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笑谈。
再说当代,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分外是一些处于“一把手”位置的向导干部,把权利当作为小我、家庭和小集团牟取利益的手段,最后私欲膨胀,贪污受贿,成为阶下囚。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广西自治区主席成克杰、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原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等不少省部级向导堕落为腐败分子,相继落网。这不是印证了老子“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满足,咎莫大于欲得”的告诫吗!
上一篇:道家境界虚静的奥妙
下一篇:依和而生,据和而长老子之道促协调